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5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5

從華文教育和華文報業的發展,即可見諸一斑。在當時清廷的政治思潮影響下,華人對文化和教育乃告熱心起來,雖然於1729年,清代雍正間,檳城設有一所五福書院及1888年(光緒十四年戊子)又設一間南華義學,但屬於私塾性質,學校規模尚未形成。 第一間的正規華校,當推建立於1904年(光緒卅年)的檳城中華學校,接著雪州有尊孔學校,霹州有育才學校之設,此風一開,全馬各地紛紛興學辦校,教育風氣至為蓬勃。(13) 華人辦學,沒有得到英殖民政府的資助,完全是在自力更生的情形下,傳播華文教育。直到1920年,英殖民政府實施一條法令,要求對學校及教員進行登記和統制,並對華校實施津貼制度,雖只限海峽殖民地及馬來聯邦,而馬來屬邦不包括在內,不過華人還是不斷發展華校。 據巴素博士統計,1938年,單在海峽殖民地與馬來聯邦的華校生逾9萬名,英校生有2萬7000餘名。換句話說,讀華校的人數遠超過英校的數目。 同樣的情形,也反映在華文報業的興起。雖然馬來亞的第一份華文報,是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是由教會主辦,富宗教色彩,前後刊行六年半,但真正具有規模和有啟迪作用的是1880年在新加坡開辦的《叻報》。 它是一份形式較多樣化的華文報,創辦人是薛有禮,一位土生華人。他受過英文教育,但對中華文化酷愛,陳蒙鶴女士在《新加坡早期的華文報,1880年至1912年》的英文專書中,對《叻報》創辦的動機曾分析,她認為不是為利,而是為推廣中華文化,改進華人社會風氣,且具有愛國意識。 《叻報》內容包括新聞、社論、通訊及廣告。新聞有本坡新聞、外埠新聞及國際新聞,前後刊行51年,第一任主筆葉季允,乃被禮聘南來主持筆政,達41年之久。(14) 學校和報紙俱是傳播智識和文化的所在,對於政治思想的灌輸,也是至為重要的工具。因此,從早期的華校和華報性質看來,清廷所要宣揚的是一套維護帝制的封建思想,對於儒家學說的重視,不遺餘力,目的是要鼓起華人對清廷的效忠和跟隨保守的政治潮流。 必須提起的是華人社團,在促進民族意識和保護會員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認為,華人社團的組織是伴隨華人南移的產物,雖然它很早就存在,但因早期私會黨的勢力龐大,支派很多,以致成為華人社會的“保護者”,社團的重要性也就相對減低了。 直到英殖民政府在1890年對付私會黨組織後,公開註冊的社團便如雨後春筍而起,取代私會黨的作用。 當然,這不是說社團較私會黨發源遲,而是其功能在較後期才表規出來。馬六甲的青雲亭是華人最古老的結合組織,檳城的廣福宮,建於1800年。 初期,廟宇與地緣性存有混一的跡象。1801年,檳城嘉應會館的前身“仁和公司”成立,建築為廟宇,檳城的廣汀會館前身為“廣東公司”,成立於1801年。馬六甲的應和會館成立時,初稱“梅州眾記公司”,1825年改稱為“應和公司”,嗣後始再改為“應和書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