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博物馆中的洪门摆设
致公堂是三合会分派之一。三合会又称三点会,原来的总名叫天地会。对外称为“天地会“对内则自称“洪门”,“洪门天地会”.才是它原来的名称。1902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毅然加入“致公堂”,主盟人封中山先生为“洪棍”,意思即为洪门的元帅。 天地会、三合会、洪门,三者实在是同一组织,只是因为环境或地域的不同,有时才使用了种种不同的名称。天地会是福建台湾一带的称呼,到了两广和港澳,则通常称为三合会。在南洋各地最初也称三合会,到了后来,为了适应殖民地的法令,才改称为义兴公司。 三合会在南洋各地的传播,是跟随前来开发的华人一同落地生根建立起来。最初在南洋的荷、英属各地,三合会的力量不仅在各地华人中间发挥了团结扶助的救济作用,并且因“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曾给当地殖民政府一面用来离间华侨与清政府的关系,一面又利用为间接华侨的工具,无形中形成了“王国的王国”、“政府中的政府”。到了各殖民政府自己的统治势力稳定以后,对于华侨的管理,遂不免处处与三合会势力发生冲突。三合会对于华侨在海外,遂渐渐被目为一种非法的妨碍治安的组织了。有些地方,因为压迫过甚便转入地下。有些则为适应环境,改头换面。这就是三合会在新加坡和槟城一带改称为义兴公司,或致公堂的由来。巴素博士在马来亚华侨史说:“三合会的组织,计分为大哥一人,查账二人,教导一人,保举二人,执事一人,参事者十人,财政一人,招待正副一人,此外代理,送信,巡风及征募人等。”又说:“华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他们都把私会党带去。”在当年来说,的确是事实。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照顾,便自行结合在一起,以寻求必要的保护。于是渊源于中国的“天地会”秘密结社便在华人社会中出现。因此那时的华人领袖几乎大多数都与私会党有关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