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3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3


檳城於1867年也發生在三合(義與)與督公(大伯公)之間的毆鬥,竟展開十日大械鬥,使全市陷於癱瘓。 然而最為重要者是拉律的第三次暴動,終於啟開英政府干涉聯邦內陸的序幕。署名的邦咯條約就是於1874年簽署的,英國的參政司制度是逐一推進半島內陸。 私會黨的政治意識是隨著首領而發展的,他們曾反對英國的施政,也抗拒任何對他們利益的約束,更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國。 但是狡黠的英國統治者,在這方面是隨機應變的,當無法鎮壓時,便採取攏絡手段,例如義興黨和白旗會(WHITE FLAG,由馬來人及印度人組成)的領袖陳亞炎被委為甲必丹,而海山黨三合會首領鄭景貴,也同樣出任甲必丹,他們之間既是敵對,但在拉律事件後,也有合作的地方,在霹州議會上為華人利益據理力爭。 甲必丹亞貴(鄭景貴)和陳亞炎,身為華人社會的代表人物,始終不把個人利益放在大眾利益之上。這二位舊敵表現出一種令人仰慕的特性。自從兩黨糾紛媾和之後,他們欲變成親密朋友。 據知,陳亞炎後來成為鄭亞貴第四子的契爺,這個孩子就是有名的鄭大平。(11) 儘管私會黨存在著違反法律乃至不良的記錄,到了1877年被政府控制其活動,但私會黨並不因此而絕跡。在19世紀下半葉,仍然在政治潮流的衝擊下,表現其不定動向。 不過,在華人社會的公開影響之下,已讓位於合法的華團組織了。 綜而觀之,私會黨當時的政治潮流不是傾向西方的,因此他們與英國的合作除了保護既存的權利外,領袖更想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一般而言,他們繼承了舊中國的傳統和宗教。譬如檳城海珠嶼的大伯公張理,即被認為是最早來檳的華人,因此拜神成為華人思想的重要部份,封建的意識十分濃厚,同時也由於華社自成一體,對於街道的命名也與英文的意思截然不同。 由此可以想像,他們是在英國的殖民地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社會。不過,他們已缺乏“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現實主義已經取代他們對於理想的追求。 尤有進者,加上賭博與抽鴉片大行其道,華人的思想即被麻木,而對政治顯然不熱忱,除非是關係到切身的利益,才起而反抗。利益的衝突和爭奪,及對工人的剝削已使私會黨變質,而在後來的社會發展中,成為一種絆腳石。 不過,這些私會黨不盡然已無政治意識,尤其是任首領的,或多或少存有對中國的關心。鄭景貴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在發跡後,偶爾返回家鄉,捐輸救濟中國水災及戰爭救濟金。
孫中山與卡加利洪門執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