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堂的初期槟城活动
到了致公堂的第五代传人温宗锦,为了社团注册问题,将致公堂分作两个公开注册活动机构。一为振汉社,设在汕头街八十号。社员多属致公堂的功夫教头,其最著名的社员有胡捷发伯珠乔梓。黄李标、郭心田,林西园、杨少芬、高梦云、黄石安等均以名拳师见称于时。当年孙中山先生来槟宣传推倒满清皇朝,在汕头街作街头演讲,便是在振汉社对邻的旷,即现在的新亚旅社所在。致公堂就尽了保护之责,其中社员胡伯珠其人又忝属政府的便衣警长,实在方便不少。振汉社外表与普通社团无异,内则供奉关帝偶像,上悬致公堂匾额。社员全部为客属人士,其中惠州人占多数。刘金文泰任坡督时,该社始自行结束。一由致公堂蜕化的注册社团为联胜堂。堂友多属石业建筑工友,都是温宗锦薛泅等的工人,因此又称“石行”。
堂内除堂友的神主碑位之外,便供奉关帝,致公堂的匾额悬在关帝神龛上面。振汉社与联胜堂石行在表面上是两个社团,其实内部却是一体的,依照当年一般人的看法,振汉社是致公堂的文派,联胜堂却是致公堂的武帮。致公堂脱离了惠州公司之后,时间正是1913年,着手重建工作,将面对社尾巴刹的一段馆址建成两间屋业,将会馆的大门改建在咸鱼埕,成了今日的风貌,新会馆于1927年落成,从此与致公堂完全脱离了关系,甚至后来致公堂的“元帅”陈炯明于1933年9月去世也毫无表示,既不悬挂孙中山先生遗像,也不悬挂陈炯明的遗像,只挂了不少当年捐款建筑馆舍的热心人士的玉照,在惠州会馆建新会所时,曾将首创人李亚兴骸骨,改以“金瓮”检拾金另葬,开棺时,只见骸骨均化成白灰,尚不足八两重,只将之另行改葬,在原地改为“惠州十属总墓”佳城一座,占地甚大,可以想象当年致公堂声势和气之大。
槟城之有致公堂,当年十九世纪初期,原由三合会或所谓三点会分支出的党会,堂友不多,只有二百余人,初时都是客籍人,客籍人当中则以惠州人所占的比率最大,嘉应州人并不多,而职业则操石业建筑为主,槟城的极乐寺,武加角的灯塔,千二层的登山石级,宝屿仙岩的登山石级和升旗山的登山石级,甚至花岗石板马路都是他们的力作,他们起初的发祥地集在社尾惠州公司,后来因为份子复杂,客家人的籍贯有异,而且当时羽毛己丰,经济条件也可以立业置产才另起炉灶,最初在有客家街之名的莲花河设立堂址,当年殖民地政府颁布社团注册条例时,致公堂便一分为二,成了两个注册社团,一个以职业为主的石行,一个以俱乐部性质不拘社员的职业的振汉社,石行又称联胜堂,初在莲花河致公堂原址,后还往庇能律八十八号自置堂址,振汉社则设在汕头街八十号,现在亚洲旅社对面的屋宇。未建筑时,尚是一片空地,晚间聚集不少小贩,卖解人及讲古摊,是平民消遣的去处。当年孙中山先生在汕头街作街头宣传推倒满清皇朝革命,常遭保皇会捣乱,得致公堂为之解围,到振汉社歇息,也就是在这个地方。
支援孙中山革命
振汉社的重要职员,计有温宗锦、胡捷发、黄石安。胡伯珠、杨少芬。萧苹洲、黄李标、胡西园、郑心田、薛泅泗、熊玉珊。李慕参。温火兰等人,这些人都是致公堂的“大佬”级人物,也是联胜堂的重要职员;同时也是孙中山先生推倒满清革命运动的支持人物,但是,致公堂并不像三藩市那么富裕,那么容易集腋成裘,堂友当中“大佬”级人物,算是资力雄厚的如温宗锦其人,本是一个商人,经营的业务很杂,除石业建筑工程外,却经营了五家粮食铺,一家茶楼,还有一个经常演出的粤剧戏班,他的总店设在当年槟城市中心的大门楼,猪肉街口,现己拆建为鸿宾大旅社,他的铺子是二开间的“广裕和”,人来人往,都是挂单的客家人,一日三餐,每餐总是开四张大圆桌,周围坐得满满的,可以说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温生才从霹雳拿乞锡矿场失业来槟,一直就在这里吃闲饭,就是后来在吉宁庙对面协利隆机器厂找到工作,也还是以自家人身份到“广裕和”吃三餐。直到他回广州去,在东郊场干暗杀看演习飞机的满洲大员孚琦将军,勾当的盘川,还是温宗锦给他打点才能成行。后来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罗仲霍和饶芙裳、陈克刚辈,当年在崇华学堂执教,虽然住宿在校舍的平章公馆楼上,但因为况有开膳,一日三餐便长期在广裕和吃用,他为了“敬重斯文”,却坚不肯接受他们的膳费,不过他后来却得到了他们不少的墨宝和书札,可惜这些文物,都在日军南侵时毁于兵灾,殊为可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