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会馆会党纷纷设立

会馆会党纷纷设立

较早时期成立的会馆,多与私会党组织脱离不了关系。同乡团体,从故乡带来家族制度以及一切风俗习惯,会党亦是其中之一。 会党对党员来说,是有绝对的义务,无条件扶助的团体。当权者认为,可以利用为支配的工具;农民和劳动者认为,是结合同人再好没有的组织,革命家亦认为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马来亚槟城的福建公司,和海山党大伯公会,有近于表里为一的关系;广汀会馆,宁阳会馆和义兴党,亦有不能分离的联系。 若以县会馆而论,新加坡宁阳会馆的创办人,在义兴党的洪家祠中,安有牌位。无疑的同乡团体具有封建性格。同时孙中山在华侨中,能够组织同盟会,原因就是可以动员私会党,所以会馆事业,是有利维持封建社会的秩序。 除了地缘性的同乡会,血缘性的宗祠外,亦有一种被认为是商工基尔特和职工基尔特组织的业缘性团体,如建造行、兴和打金行、鲁班行等。 今崛诚二研究马来亚华团的结果,他发现到英殖民地政府鼓励带有商业性质的基尔特组织,包括同乡会和宗祠在内,一个有名望的人,可以一身兼数职,而成为一方领袖。 当英国发现私会党的组织已尾大不掉,且渗入一些早期的会馆(前称公司)时,乃改絃易辙,通过扶持会馆、宗祠和商团来取代会党(私会党)的地位。廿世纪初叶,华团应运大量而生,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英国人也希望有名望的温和派华人领袖,特别重视受英文教育的侨领,来领导社团,直接归属英国统治,而又协助政府推行政策。 就拿槟城来说,嘉庆5年(1800年)建立了广福宫(广东及福建人合作)后,又于光绪12年(1886年)在毗邻,挂起了市政府招牌的平章会馆,商业基尔特的机能,已称为近代化了。 所谓平章,乃“平章百姓”,“同平章事”的意义,由广福二帮人组成,目的就如前述。此种结构用以取代私会党早期的机能。 从教育、报业及华团三方面的发展来看,其对封建制度的维护表露无遗。 尊孔学校及孔教会的中华学校,即旨在推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华文报宣扬封建文化也有其功效;华团拜祭神位,除削减私会党力量外,亦在于巩固封建体系。 虽然这些发展和所传播的政治意识,不全然与英国政治思潮相符合,但并未危及英国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也就任由华人的政治思潮自行发展。 不过,英人认为,通过法律的控制,对于华人的政治意识的控制是有效的,更何况当时,华人并无驱赶英国人的观念,只是侧重在经济发展和谋生,在政治上不很关注中国的政局变化,但上层份子则以取得官衔为荣耀。 第一位获得官衔的华侨是新加坡的章芳琳,时为1869年,所得的官衔为道官,以褒奖他慷慨献捐福建省的防务基金。之前,海外华人得不到“皇恩”之赐,是满清政府对海外臣民,采取敌视态度的一种表现。 满清当局一向把海外华人看成罪犯或中国文化的背弃者。但到19世纪末,清朝政府对华侨政策,发生重大的变化。1893年颁布的一项通令,对华侨撤消传统的限制和惩罚,并献议保护那些回返祖国的华人。通过捐款而授予官职是一种拢络的手法,以使侨民忠于满清帝国。这是因为清廷在后期的经济出现危机,不得不借助海外华人的经济力量。 演变到后来,鬻官之举成为清朝确保华侨效忠的一种手段,后来被利用做为一种政治武器,以对抗保皇党和革命党在新加坡、马来亚华族社会的影响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