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马来西亚私会党

马来西亚私会党

马来西亚私会党意即黑帮三合会黑社会组织。早期有著名的义兴公司海山公司。私会党传入马来亚,也是与中国移民同一时期。根据巴素博士说:“马来亚华人私会党,大体来说,出于天地会分脉,亦称为洪门或三合会,在中国已生存有好几个世纪,原本属于宗教或慈善自助的团体,而在满清时,具有‘反清复明’的政治意识。”还有又有些源自青帮

早期
此类秘密社会,其入会仪式、伦理规范、人际关系,均类似帮会,但数量众多。单在槟城即有义兴公司(大约1799年)、和胜公司(1810年)、海山公司(1823年)、存心公司(1820年)、建德堂(大伯公会,1844年)、和合社(1860年代初)、全义社(1860年代初)与义福公司(约1875年)等。
它们多以地缘方言群为组织脉络,展开活动。至1881年,义兴、建德、和胜、存心、义福和海山六大秘密会社的党员人数,约占当时华族总人口的69%,或男性人口的84.6%4。人数如此之多,当然不能称为“秘密社会”,而就是“社会”了。只因其入会仪式、行事做风,与帮派会党相似,故一般仍以秘密社会或私会党来称呼。其实这些私会党几乎完全与地域方言团体叠合。   
他们的初期组织结构是:海山与义兴,多成立于槟榔屿马六甲新加坡三个海峡殖民地,之后散布各个马来土邦各处,初期为同乡互助福利团体,后演变互相争斗的帮派组织。会员均服从会中领袖的命令及约束。他们称其领袖为大哥,这些私会党分作四个、八个或十二个主要干部,然后分成许多支派,每个干部及每个支派,都有一位头目管理。   
唐山(中国)南来的移民,叫做“新客”,他们来到任何一个地方时,这些会便派人邀请他们入会,假如他们拒绝的话,便会受迫害。   
由此可见,早期的华人结帮立会,在表面和名义上是讲求兄弟义气,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但实际上却是领袖在培植势力,以向英殖民政府争取更大的利益。   
在政治方面,他们是没有浓厚的倾向,虽然标榜“反清复明”,但在利益争夺底下,私会党已沦为争夺地盘的组织了。   
尽管如此,英人还是没办法控制他们,以致有人形容私会党组织是“政府中的政府”,俨然是马新华人的“统治者”。   
莱佛士描述私会党强制华人入党的情形,迫使他们就范,否则受到毒打,甚至被杀害。   
以当时的情形看来,南来的华人一无所有,他们别无选择,只有被迫参加这些私会党。根据史载,私会党后来竟分成两大派系,一为义兴,一为海山。这两大派系吸纳不同省籍的人士,且以拉律的暴乱为最严重的冲突实例。   
霹雳的暴动也称拉律暴动。拉律以产闻名,起初归海山党人开采,首领是郑景贵,地盘是在吉利包矿区(即今太平监狱地),另在太平甘文丁,则归义兴党人所发掘,首领为苏亚昌。两党为利而争,兼之籍贯互异,“义兴属粤之四邑,海山属闽南五县”。   
另一说法,义兴以广府人为主,海山以客家人为主。首次暴动发生于1862年,继之1872及1874年再发生第二及第三次暴动。
1882年,英国殖民地政府修订法令后,不准私会党注册。1889年,明令取缔,但未能禁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分化为洪门会和华记两大派。

现在
洪门会各支派和约占大马私会党二十巴仙的华记(Wah Kee)为主。华记派系计有十八仔,华记四海华青,四窿,小华记,十八罗汉,零四,十三,小梅花,美华十八和兴记,广东十虎等等。
马来西亚洪门会各支派从前分裂成大约有九十多支,不过部分已名存实亡。仍然有几十支在江湖上活跃和有一定实力。仍然活跃的洪门会支派约占大马私会党七十巴仙。各个支派之间都互相敌对以及互相厮杀,只有少部分支派有联系。另外有独自成立的华人私会党约占十巴仙。其实两大派和其他帮派正式会员也许超过二十万,甚至更多。这些会员也只是挂名而已,极少参于帮派活动。

洪门会支派和其他

  • 二一
  • 三二
  • 三六
  • 三八二一
  • 零八
  • 二四
  • 九六九
  • 龙虎堂
  • 红花
  • 一仔
  • 飞龙
  • 义和社
  • 青龙山
  • 洪金龙
  • 凤凰山
  • 二一海
  • 合和堂
  • 义洪英
  • 五色旗
  • 仁义堂
  • 联英社
  • 义南阁
  • 北海堂
  • 洪顺堂
  • 洪河
  • 洪海
  • 三六九
  • 义坤堂
  • 小三王
  • 月山社
  • 五指山
  • 五五五

华记俗称‘四窿’。华记也不遑多让,约占大马华人黑社会二十巴仙。有派系如十八仔,四海华青,四窿,华记,小华记,零四,十八罗汉,美华十八,十三,广东十虎, 兴记和小梅花等。各派之间都会互相连系和团结。与洪门各支派之间互相敌对有所不同。因为这样,所以华记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私会党。
不过经过政府的打压下,本地私会党都很少出面。在我国,现在谁有钱,谁就是大哥。

旧中国势力最大的黑帮--------青帮

旧中国势力最大的黑帮--------青帮

http://b.imagehost.org/0320/nilescc49699_2.jpg

青帮,又称清帮、安清帮、亲帮,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青帮源于明季的哥老会,从清初开始,以漕运为业,其党羽遍及运河两岸,又有船帮之称。民国以后,海运渐兴,漕运业一厥不振,青帮“上岸”,开始在东部大中城市拓展,到30年代达到了全盛时期,上海成为青帮圣地,杜月笙则是青帮史上最显赫的教父。先来徽章和60页的“进家证书”
民国时期上海滩上青帮徽章
1927年 4月任蒋介石总司令部特务处处长的杨虎与青帮老大黄金荣。http://b.imagehost.org/0320/1611512268439568.jpg
黄金荣、杜月笙(右)、及张啸林(左)在杜家祠堂里http://b.imagehost.org/0320/2468915624513692.jpg
黄金荣使用的金枪,是一把由比利时制造、 可折叠的6.35毫米口径李若佛转柄手枪。因其枪柄用24k黄金 制成,折起来后只有鸡蛋那么大,所以又称“三寸金枪”。 这是一支极其稀有的特种枪,小小的弹仓内可以填装六发子弹。就连枪械专家钱柏椿先生也坦言,他见过的枪支成千上万,但像这样精巧的枪,半个世纪以来,只这一枝。这把枪还有一个棕色的小皮套,样子就像北方人常用的旱烟袋荷包。当初,黄金荣带着他那些徒子徒孙们出入各种体面场合,看似手无寸铁,其实又有谁知道他的腰带上竟悬着一件致命武器呢?http://b.imagehost.org/0320/3781815340433618.jpg
黄金荣,字锦镛,小名和尚,绰号麻皮金荣,祖籍浙江余姚。其父炳泉生于漕河泾。黄金荣自幼不爱读书,稍长与地痞流氓交往。清光绪18年(1892年)任法租界巡捕房包探,后升探目、督察员,直至警务处唯一的华人督察长,成为上海滩上显赫一时的“三大亨”之首。他凭借势力声威,广收门徒,靠贩卖烟土、设赌场、开戏园和敲诈勒索等手段敛财物,成为拥有巨万家产的大富翁,在漕河泾镇附近购地为父母造坟建祠。民国16年(1927年)底退休闲居,经常到黄家祠堂游憩。旋即着手将祠堂扩建为家园,于民国24年时建成黄家花园(一名黄家别墅,今桂林公园),该园占地80多亩,中有“四教厅”。壁上悬挂黎元洪、徐世昌、曹锟、宋子文等军政要人和社会名流所送匾额,蒋介石手书“文行忠信”勒石成碑,置厅右亭中。 民国36年,为黄金荣80寿辰,蒋介石曾亲自来黄家花园祝寿。http://b.imagehost.org/0320/5559311640139352.jpg
黄金荣的悔过书
1930年,杜月笙发的戏帖
张啸林--后来成了汉奸
旧时上海滩的青帮名震一时的“三大亨”:黄金荣、张啸林和杜月笙,个个都是敢给老蒋一点颜色瞧瞧的“横茬儿”。
黄金荣死也要留在上海
黄金荣年轻时在上海学艺期间,经常到城隍庙喝茶,结识了城隍庙一带的地痞流氓和青洪帮分子。自从当了法租界的巡捕后,便有意识地进一步和这些人厮混。他用小恩小惠收买一批惯窃惯盗,制造内讧,利用一些盗窃分子去破获另一批盗窃分子,玩弄“贼喊捉贼”、“假戏真做”的手法。
黄金荣原来在捕房中的地位很低,但他因破案有功,再加上精于敲诈勒索,巧取豪夺,经常给法国巡捕头目恭献财帛,甚为上司所器重,由捕快、眼线升为刑事班头。不久,他又从小东门巡捕房调至法租界安捕房的总机构———麦兰捕房,这一调任,顿时使黄金荣身价培增,十分威风,手下的巡捕不仅都要对他立正行礼,还要奉敬赃金。
黄金荣为了进一步拉拢各种恶势力为自己服务,广收门徒,网罗羽翼,勾结官僚政客作为靠山。黄金荣收受门徒,手续并不复杂,只要有一人介绍,一人具保,一人引见,并向黄金荣填写申请书,被准许后再填写正式帖子,然后再举行仪式。
蒋介石当初原在上海物品交易所当“划线”小职员,收入不多,很不得意。他懂得在上海厮混,非要有个靠山不可。他耳闻黄金荣的势力,就经过商业界巨头虞洽卿介绍,拜黄金荣为先生。黄金荣同意之后,由徐福生当传道师,正式举行了拜师仪式,投了门生贴子。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组织中华共进会,充当了急先锋。蒋便以聘任黄金荣为少将参议,杜月笙、张啸林为少将顾问,后来又委任黄金荣为南京国民政府参议,奖给勋章。
上海解放以前,黄金荣的媳妇李志清席卷了黄金荣的金银珠宝离开上海往香港,后又到了台湾。有人劝黄金荣到香港去,但黄金荣心里明白,自己已是80多岁的人,死在香港倒不要紧,只怕在半路上生急病,死在途中,那就糟糕了。他对人说:“我已经是快进棺材的人了,我一生在上海,尸骨不想抛在外乡,死在外地。”
不久,这个曾在上海滩显赫一时的人物,因发热病倒,昏迷了几天,就闭上了眼睛。其时虚年86岁。
张啸林人所不齿的汉奸
1897年,张啸林20岁,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专同地痞流氓为伍,不时纠众滋事,寻衅打架。不久,张啸林拜杭州府衙门的一个领班(探目)李休堂为先生,充当李的跑腿。依仗地方官府的支持,在拱宸桥一带开一茶馆,以此作为结交地痞流氓、聚赌敲诈的据点。
辛亥革命后,张啸林参加了“三合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洪门大哥杭辛斋,并靠着杭辛斋的关系,利用一批旧日朋友作班底,逐渐发展成杭州颇有势力的一霸。
张啸林后来到了上海,当年黄金荣在十六铺巡捕房当巡捕,经常在码头上值勤。张啸林从向船商们榨得来的油水中,拿出一份给黄“香香手”。黄见张啸林是青帮的正统流氓,就和他交了朋友,彼此称兄道弟,但这时他俩尚未成为莫逆之交。一次,黄金荣因事被抓,请张啸林帮忙,张觉得此事很棘手,原先想回避,但考虑到今后可能要借用黄在租界的势力,这对自己能否在上海站稳脚跟大有关系,于是就到处去疏通,并同杜月笙调集一笔巨款打点,这样才使黄获释。黄为此十分感激。从此,黄、杜、张三人就结为把兄弟。张啸林在上海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很快地与黄、杜共同享有“大亨”的称号。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日本侵略军曾做出决定:稳住张啸林,严密监视杜月笙,力劝黄金荣保持冷静。
张啸林表示愿为日本侵略者统治上海效犬马之劳,与日本特务部部长土肥原来往甚密。经土肥原的介绍,张结识了日本军人永野修身,3人经常在张的宅地秘密会晤。此后,张啸林及其门徒便公开投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怀抱,成为人所不齿的汉*。1940年8月14日,被“锄奸”团击毙。

洪門哪裡來?

洪門哪裡來?

洪門是內部的自稱,對外的稱呼卻是天地會,據說是取“拜天為父,拜地為母”之意。洪門之所以對外不提自己是洪門,據說是為了避免被人識破其反清復明的宗旨。洪門的起源,直到現在還未有一個定論,單單是清廷火燒少林寺餘下“五祖”創立洪門的傳說,就有幾個不同的版本,莫衷一是。
所謂“五祖”,是指少林寺倖存的5個和尚,他們是一、蔡德忠;二、方大洪;三、馬昭興;四、胡德帝;五李識開。又有後五祖,他們是吳大成、洪太歲、李色開、桃必達及林永昭。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洪門是由反清復明志士所創立。孫中山說過:“洪門者,創設於明季遺老,起源於康熙時代。”清代異述說:“清代秘密會社,多出於明季元老。”
其之所以稱為洪門,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陶成章的《教會源流考》說:“因太祖年號洪武故取以為名。”有人以為“漢字”字乃其始祖“洪英”的姓氏;另有人認為“洪”字源自“漢”字去其“中土”兩字而成,表示漢人失去中土,須圖挽救。
洪門後來又有“清水會”、“匕首會”、“雙刀會”、“缽子會”、“告化會”、“小紅旗會”、“小刀會”、“劍仔會”、“致公堂”、“哥老會”、“青紅幫”等分派。
洪門是以八拜儀式進行結義,據羅爾綱編著的《天地會文獻錄》收集的“貴縣修志局發現的天地會文件”的祭五祖詩篇記載,八拜是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三拜日為兄;四拜月為嫂;五拜五祖;六拜萬雲龍大哥;七拜陳近南先生;八拜兄弟和順。
清朝政府對洪門的活動十分關注,許多被官府捉拿的洪門黨徒都被斬首示眾,可是嚴厲的取締行動並不能產生預期的嚇阻作用,洪門發動的暴動卻在華南盛行起來,此起彼落,令官府窮於應付。 1903年冬,中國國父孫中山為了聯絡革命同志厚植勢力,毅然在檀香山入闈(加入私會黨),從此成為美國洪門致公堂的洪棍(洪門元帥)。美國同盟會(國民黨前身)全體會員亦於1911年加入洪門致公堂,並且成立洪門籌餉局,為革命事業籌款。
次年民國宣告成立,而旅美同盟會支部改組為國民黨。由此可見,國民黨自成立之初,便與私會黨之間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台灣之有今天的黑色政治,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孫中山時代的洪門早已失去反清復明的色彩,它最終還是參與推翻滿清的行動,並且一舉成功,是因為孫中山曉以大義所致。

致公堂的初期槟城活动 Part 2

致公堂的初期槟城活动 Part 2
他最初只有一家店铺设在猪肉街口的SEKCHUANLANE的广荣发,后来因为承建了极乐寺的石级工程,便在亚依淡街场,警察局后创设了“广裕隆”。一家在双溪大年开埠初期,建筑花岗石马路而创设“广裕泰”。还有一家设在华玲的“广裕祥”,虽然开设了这许多生意,最初都是为了石业建筑工程而设的,后来都兼营了粮食铺,供应油盐柴米酱醋糖等,无异规模不小的杂货店,都先后交由他从中国南来的堂兄弟代为经营,后来也就成为了他们自己的财产。最特殊的便是他经营双溪大年广裕泰的堂弟,把本来经营粮食生意的,改营为规模不小的洋货铺和服装店,最终也因为经营不善而收盘,在华玲的广裕祥,虽然不是交由堂兄经营,却交给一个致公堂的亲信堂友曹某经营,其人嗜赌,致为赌债所累,借了高利贷二万元而逃之夭夭,结果封门拍卖。广裕隆虽则仅存,可是在1932年除夕,阿依淡的一场大火灾,烧得片瓦不留,广裕和早已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不景气影响,不得不关门,广荣发则迁往庇能律九十二号,后来由于经营人的去世,业主收回拆建而告收盘。温宗锦虽然在大街开设这一家茶楼奇香屠,规模不小,两开间的店面,一楼一底,生意旺盛,后来因吉打新文英开辟锡矿并开埠,迁往该地经营,生意兴隆,因经营人去世,虽然经营了五六年,终于要收盘。此外他还经营过一班粤剧团,做过班主,在新街万景剧园长期公演,罗致的名伶不少,如余秋耀,公爷创,丁香耀,白驹荣,新掌妹,颠奇,子猴七,新靓荣,新珠,东坡安,周瑜森,孙颂文,靓金英,蛇仔秋,靓少秋,李少帆等都是他粤剧团的台柱,而且多是惠州人。他自己从来就不看戏,他经营剧团可以说是为了取悦于他的三妾麦氏,她是香港出生的书院女,中英都通,人长得相当标致,长睫毛,黛蓝的眸子,肤色相当白净,自然带有西洋血统才会有这副长相,在那时代是被人视为混血儿的,温宗锦在中年时期,衣锦还乡时在香港凭媒娶纳的。回到温家后,成了他的得力的贤内助,替他处理中西文件,井井有条,无异一个得力的秘书,后来还生了一男一女,都在中国的大学毕了业。温宗锦晚年时期,仅靠了一点薄产,一家十口尚能维持,还为养子娶了媳妇,做了祖父才去世。他的元配黄氏早故,续娶韩氏为继室,人称“生观音”,人到六十多岁,还像四十多岁人那么年轻白嫩,却无所生,当年因为一个堂友械斗殉职,妻子要再醮,他收养了他的一女和遗腹子,这个长女雇了褓姆照顾,因摔跌而致驼背残废,到廿五岁未嫁而病逝,这都是后话,至于四妾和五妾都是青楼中卖唱不卖身的“琵琶仔”,自然会弹会唱,后来温宗锦生意失败了,便遣散她们,各奔前程去了。

后期的致公堂
在槟城,称致公堂为义兴会,是传播复国思想种子于下层社会,特创制各种口语暗号,以通声气,保守秘密,是即洪门会之所由起,清季海禁渐开,粤中三合会员因避清吏摧残,相继避迹海外,遂组织义兴会式致公堂,以资联络,惟当年堂友多染康梁遗毒,拥清保皇,对原来宗旨,本来面目,反而浑忘。孙中山先生南来,抵槟宣传推倒满清革命,组织同盟会,始有不少堂友翻然悔悟,弃暗投明,如当年的“大佬”温宗锦、熊玉珊、杨少芬辈尚不敢公然抛头露面加入同盟会。
到1896年间,殖民地政府为管制私会的活动,颁布宣施社团注册法令。致公堂始以石业组织注册为石行“联胜堂”,以历年所得的资金,购进了五座房屋为产业,用一间屋宇为会址,一间毗连的屋宇作为殡仪馆,以三间房屋租金作维持经常费开支,其组织设总理一,协理,管理,核查,议员若干,总理以下各要职均由“大佬”分任,公开活动则以联胜堂名义:骨子里还是致公堂。甚至致公堂的牌匾还公然悬挂在堂内,迨金文泰子1925年回来槟视察各社团时,才将该牌匾除下,致公堂堂务主要活动如舞狮、拳术等则告停顿,成为石行工友日常业余的娱乐活动,会所则成为行友联络感情的所在,每逢春秋二祭则仍作隆重拜祭亡故行友的礼节,并举行盛大宴饮。后来石业建筑己成为强弩之未,渐遭淘汰,行友已大大有减无增,到了30年代中期,行友差不多己死亡殆尽,只剩下几名财产信托的“信理员”,向注册官和高等法院申请结束,产业发拨作慈善用途,致公堂在槟城也就这样烟消火灭了。
至于吉隆坡方面的致公堂,自1925年成为致公堂后,陈炯明任领袖后,嗣背叛中山先生,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后,叛变失败下野,由沪返港,从事改组致公堂为致公党,1933年9月22日病逝后,吉隆坡致公堂同人以追悼乡贤名义,假座惠州会馆开追悼会,由法华主持,其实致公堂已告式微,槟城方面早已于二年代因陈炯明的叛党而告停顿,名虽存而实己亡,就是联胜堂也没有什么公开活动,直到抗战发生前亦己自行结束了,此之振汉社的结束却迟了十五年。
1947年2月间,槟城与新加坡的私会党聚集在新加坡,决定成立“马来亚洪门致公堂”的组织,于11月18日正式向殖民地政府社团注册官提出申请,成为合法的团体,1948年5月12日社团注册官援引1889年社团注册法令,宣布拒绝批准。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官吏的权力是根据法律,私会党的权力来自民间。”巴素博士曾引用这句话作为一个很好的脚注。

致公堂的初期槟城活动

致公堂的初期槟城活动


到了致公堂的第五代传人温宗锦,为了社团注册问题,将致公堂分作两个公开注册活动机构。一为振汉社,设在汕头街八十号。社员多属致公堂的功夫教头,其最著名的社员有胡捷发伯珠乔梓。黄李标、郭心田,林西园、杨少芬、高梦云、黄石安等均以名拳师见称于时。当年孙中山先生来槟宣传推倒满清皇朝,在汕头街作街头演讲,便是在振汉社对邻的旷,即现在的新亚旅社所在。致公堂就尽了保护之责,其中社员胡伯珠其人又忝属政府的便衣警长,实在方便不少。振汉社外表与普通社团无异,内则供奉关帝偶像,上悬致公堂匾额。社员全部为客属人士,其中惠州人占多数。刘金文泰任坡督时,该社始自行结束。一由致公堂蜕化的注册社团为联胜堂。堂友多属石业建筑工友,都是温宗锦薛泅等的工人,因此又称“石行”。
堂内除堂友的神主碑位之外,便供奉关帝,致公堂的匾额悬在关帝神龛上面。振汉社与联胜堂石行在表面上是两个社团,其实内部却是一体的,依照当年一般人的看法,振汉社是致公堂的文派,联胜堂却是致公堂的武帮。致公堂脱离了惠州公司之后,时间正是1913年,着手重建工作,将面对社尾巴刹的一段馆址建成两间屋业,将会馆的大门改建在咸鱼埕,成了今日的风貌,新会馆于1927年落成,从此与致公堂完全脱离了关系,甚至后来致公堂的“元帅”陈炯明于1933年9月去世也毫无表示,既不悬挂孙中山先生遗像,也不悬挂陈炯明的遗像,只挂了不少当年捐款建筑馆舍的热心人士的玉照,在惠州会馆建新会所时,曾将首创人李亚兴骸骨,改以“金瓮”检拾金另葬,开棺时,只见骸骨均化成白灰,尚不足八两重,只将之另行改葬,在原地改为“惠州十属总墓”佳城一座,占地甚大,可以想象当年致公堂声势和气之大。
槟城之有致公堂,当年十九世纪初期,原由三合会或所谓三点会分支出的党会,堂友不多,只有二百余人,初时都是客籍人,客籍人当中则以惠州人所占的比率最大,嘉应州人并不多,而职业则操石业建筑为主,槟城的极乐寺,武加角的灯塔,千二层的登山石级,宝屿仙岩的登山石级和升旗山的登山石级,甚至花岗石板马路都是他们的力作,他们起初的发祥地集在社尾惠州公司,后来因为份子复杂,客家人的籍贯有异,而且当时羽毛己丰,经济条件也可以立业置产才另起炉灶,最初在有客家街之名的莲花河设立堂址,当年殖民地政府颁布社团注册条例时,致公堂便一分为二,成了两个注册社团,一个以职业为主的石行,一个以俱乐部性质不拘社员的职业的振汉社,石行又称联胜堂,初在莲花河致公堂原址,后还往庇能律八十八号自置堂址,振汉社则设在汕头街八十号,现在亚洲旅社对面的屋宇。未建筑时,尚是一片空地,晚间聚集不少小贩,卖解人及讲古摊,是平民消遣的去处。当年孙中山先生在汕头街作街头宣传推倒满清皇朝革命,常遭保皇会捣乱,得致公堂为之解围,到振汉社歇息,也就是在这个地方。

支援孙中山革命

振汉社的重要职员,计有温宗锦、胡捷发、黄石安。胡伯珠、杨少芬。萧苹洲、黄李标、胡西园、郑心田、薛泅泗、熊玉珊。李慕参。温火兰等人,这些人都是致公堂的“大佬”级人物,也是联胜堂的重要职员;同时也是孙中山先生推倒满清革命运动的支持人物,但是,致公堂并不像三藩市那么富裕,那么容易集腋成裘,堂友当中“大佬”级人物,算是资力雄厚的如温宗锦其人,本是一个商人,经营的业务很杂,除石业建筑工程外,却经营了五家粮食铺,一家茶楼,还有一个经常演出的粤剧戏班,他的总店设在当年槟城市中心的大门楼,猪肉街口,现己拆建为鸿宾大旅社,他的铺子是二开间的“广裕和”,人来人往,都是挂单的客家人,一日三餐,每餐总是开四张大圆桌,周围坐得满满的,可以说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温生才从霹雳拿乞锡矿场失业来槟,一直就在这里吃闲饭,就是后来在吉宁庙对面协利隆机器厂找到工作,也还是以自家人身份到“广裕和”吃三餐。直到他回广州去,在东郊场干暗杀看演习飞机的满洲大员孚琦将军,勾当的盘川,还是温宗锦给他打点才能成行。后来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罗仲霍和饶芙裳、陈克刚辈,当年在崇华学堂执教,虽然住宿在校舍的平章公馆楼上,但因为况有开膳,一日三餐便长期在广裕和吃用,他为了“敬重斯文”,却坚不肯接受他们的膳费,不过他后来却得到了他们不少的墨宝和书札,可惜这些文物,都在日军南侵时毁于兵灾,殊为可惜。

洪門三十六誓

洪門三十六誓

01>自入洪門之後﹐爾父母即我之父母﹐爾兄弟姊妹即我之兄弟姊妹﹐爾妻我之嫂﹐爾子我之姪﹐如有違背﹐五雷誅滅。
02>倘有父母兄弟﹐百年歸壽﹐無錢埋葬﹐一遇白綾飛到﹐以求相助者﹐當即轉知有錢出錢﹐無錢出力﹐如有詐作不知﹐五雷誅滅。
03>各省外洋洪家兄弟﹐不論士農工商﹐以及江湖之客到來﹐必要留住一宿兩餐﹐如有詐作不知﹐以外人看待﹐死在萬刀之下。
04>洪家兄弟﹐雖不相識﹐遇有掛外牌號﹐說起投機﹐而不相認﹐死在萬刀之下。
05>洪家之事﹐父子兄弟﹐以及六親四眷﹐一概不得講說私傳﹐如有將衫仔腰平與本底﹐私教私授﹐以及貪人錢財﹐死在萬刀之下。
06>洪家兄弟﹐不得私做眼線﹐捉拿自己人﹐即有舊仇宿恨﹐當傳齊眾兄弟﹐判斷曲直﹐決不得記恨在心﹐萬一誤會捉拿﹐應立即放走﹐如有違背﹐五雷誅滅。
07>遇有兄弟困難﹐必要相助﹐錢銀水腳﹐不拘多少﹐各盡其力﹐如有不加顧念﹐五雷誅滅。
08>如有捏造兄弟歪倫﹐謀害香主﹐行刺殺人者﹐死在萬刀之下。
09>如有姦淫兄弟妻女姊妹者﹐五雷誅滅。
10>如有私自侵吞兄弟錢財雜物﹐或託帶不交者﹐死在萬刀之下。
11>如兄弟寄託妻子兒女﹐或重要事件﹐不盡心竭力者﹐五雷誅滅。
12>今晚加入洪門者﹐年庚八字﹐如有假報瞞騙﹐五雷誅滅。
13>今晚加入洪門之後﹐不得懊悔歎息﹐如有此心者﹐死在萬刀之下。
14>如有暗助外人﹐或私劫兄弟財物者﹐五雷誅滅。
15>兄弟貨物﹐不得強買爭賣﹐如有恃強欺弱者﹐死在萬刀之下。
16>兄弟錢財物件﹐須有借有還﹐如有存心吞沒﹐五雷誅滅。
17>遇有搶劫﹐取錯兄弟財物﹐立即送還﹐如有存心吞沒﹐死在萬刀之下。
18>倘自己被官捉獲﹐身做身當﹐不得以私仇攀害兄弟﹐如有違背﹐五雷誅滅。
19>遇有兄弟被害捉拿﹐或出外日久﹐所留下妻子兒女﹐無人倚靠﹐必須設法幫助﹐如有詐作不知﹐五雷誅滅。
20>遇有兄弟被人打罵﹐必須向前﹐有理相幫﹐無理相勸﹐如屢次被人欺侮者﹐即代傳知眾兄弟﹐商議辦法﹐或各出錢財﹐代為爭氣﹐無錢出力﹐不得詐作不知﹐如有違背﹐五雷誅滅。
21>各省外洋兄弟﹐如聞有其有官家緝拿﹐立時通知﹐俾早脫逃﹐如有詐作不知﹐死在萬刀之下。
22>賭博場中﹐不得串同外人﹐騙吞兄弟錢財﹐如有明知故犯﹐死在萬刀之下。
23>不得捏造是非﹐或增減言語﹐離間兄弟﹐如有違背﹐死在萬刀之下。
24>不得私做香主﹐入洪門三年為服滿﹐果係忠心義氣﹐由香主傳授文章﹐或前傳後教﹐或三及第保舉﹐以晉升為香主﹐如有私自行為﹐五雷誅滅。
25>自入洪門之後﹐兄弟間之前仇舊恨﹐須各消除﹐如有違背﹐五雷誅滅。
26>遇有親兄弟與洪家兄弟﹐相爭或官訟﹐必須勸解﹐不得幫助一方﹐如有違背﹐五雷誅滅。
27>兄弟據守之地﹐不得籍故侵犯﹐如有詐作不知﹐使受危害﹐五雷誅滅。
28>兄弟所得財物﹐不得眼紅﹐或圖分潤﹐如心懷意念﹐五雷誅滅。
29>兄弟發財﹐不得洩漏機關﹐或存心不良﹐如有違背﹐死在萬刀之下。
30>不得庇護外人﹐欺壓洪家兄弟﹐如有違背﹐死在萬刀之下。
31>不得以洪家兄弟眾多﹐仗勢欺人﹐更不得行凶稱霸﹐須各安分守己﹐如有違背﹐死在萬刀之下。
32>不得因借錢不遂﹐懷恨兄弟﹐如有違背﹐五雷誅滅。
33>如姦淫洪家兄弟之幼童少女﹐五雷誅滅。
34>不得收買洪家兄弟妻妾為室﹐亦不得與之通姦﹐如有明知故犯﹐死在萬刀之下。
35>對外人須謹慎言語﹐不得亂講洪家書句﹐及內中秘密﹐免被外人識破﹐招引是非﹐如有違背﹐死在萬刀之下。
36>士農工商﹐各執一藝﹐既入洪門﹐必以忠心義氣為先﹐交結四海兄弟﹐日後起義﹐須同心協力﹐殺滅清朝﹐早保汨主回復﹐以報五祖火燒之仇﹐如遇事三心兩意﹐避不出力﹐死在萬刀之下。

誓畢﹐眾人同聲發願﹕「立誓傳來有奸忠﹐四海兄弟一般同﹐忠心義氣公候位﹐奸臣反骨刀下終。」

古時的三合會暗號及隱語

古時的三合會暗號及隱語



確認對方是否會員的隱語﹕


如果在路上遇到某個人像是自己的「兄弟」時﹐就會靠近並拍打那一個人 對方如果問﹕「你是瞎子嘛﹖」那就證明他是兄弟 拍打的人則要回答﹕「我並非瞎子﹐我的眼睛比你大。」這樣對方也就確定拍打自己的人是兄弟


--------------------------------------------------------------------------------




三合會的手勢﹕


首先將小指和無名指彎下﹐將拇指﹑食指和中指伸直﹐這就表示「天」字 大拇指和食指彎下﹐將中指﹑小指和無名指伸直﹐這就表示「地」字 將大拇指和食指伸直指向地下﹐這就代表「人」字 若順序做這三個手勢就是「天地人」---即我是天地會(三合會) 的人這意思 如在路上遇到某個人像是自己的兄弟而想確認時﹐就向對方做出「天」字的手勢﹐而對方則會做出「地」字的手勢作回應




手勢背背後的意思﹕


假如將陰陽比作五隻手指﹐那麼拇指就相當於陽﹐即「天」的意思﹔小指則相當於陰﹐即「地」的意思﹐因此將靠大拇指一邊的三根手指伸直就代表「天」字﹔將小指頭一邊的三根手指伸直走表示「地」字。最後「人」字是將食指和大拇指伸直指向地下﹐就成了人字的形狀








茶杯陣﹕

這是用以識別會員與非會員的方法﹐將茶杯擺成固定形式﹐看對方能否做出正確的應對。擺茶杯陣叫做佈陣﹐正確地應對佈陣叫破陣﹐據說三合會的茶杯陣曾有四十多種﹐現從中挑選幾個比較常用的茶杯陣給大家介紹一下﹕

1. 患難相扶陣﹕ 在托盤或桌子的四角擺上有水的茶杯之後﹐另一方必須將第五隻茶杯放到這四個茶杯的中間﹐然後將茶杯裡的茶水喝掉。

2. 反清陣﹕ 五隻茶杯中只有中間的一個茶杯裝入茶水﹐周圍四個茶杯都空著。當一方擺好這種茶杯陣﹐另一方則需將中間的一杯茶倒掉﹐然後往周圍四個茶杯中的任意一個杯中重新倒進茶水﹐並把他喝掉。

3. 爭鬥陣﹕ 當遇上紛爭需要調解之時﹐和事老就會將三個茶杯排成一列並注入茶水﹐將茶壺口對著茶碗擺放。若對方願意和解的話﹐就會把中間的茶杯端起來喝掉。

洪門開堂大典

洪門開堂大典

擺設:香堂由三層疊成的供奉台組成
第一層﹕右放羊角哀﹐左放左伯排
中層﹕供奉梁山泊壹佰零捌將
下層﹕供奉前五祖(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
後五祖(李式地﹐洪太歲﹐昊天后﹐林永超﹐姚必達)
供桌之前設一紙塔﹐塔門書上「高溪塔」
供桌兩旁放置龍鳳棍﹐洪門刀
供桌中央設一「木楊城」之木斗﹐高三尺六寸﹐圓週一百零八寸﹐代表梁山泊壹佰零捌將。 木斗下方橫書「木立斗世」﹐字意為﹕
「木」為十八﹐代表順治在位年數﹔
「立」為六一﹐代表康熙在位年數﹔
「斗」為十二﹐代表雍正在位年數﹔
「世」為廿三﹐代表清廷至乾隆在位廿三年後﹐必將覆滅。
下再放木板﹕條稱「二板橋」
香堂最高處﹐會放社團鎮山大刀﹐又或者是關公夜讀中秋像。
供奉台上掛住社團名稱牌匾﹐台之左右掛兩副牌匾﹕
「亭無終日好 花有半朝香」
「彪鬼壽鬼合鬼和鬼圖鬼 龍鬼虎鬼龜鬼蛇鬼會鬼」
儀式
第一步﹕開壇
擺設完成﹐就由白紙扇高叫﹕「恭請壇主。」所謂「壇主」即主持是次香堂儀式之重心人物﹐可以是坐館﹐二路元帥﹐或者堂口大佬主持。壇主以「三把半」香供奉﹐在場每人均需下跪。各就職司之位﹐「壇主」就座。
--------------------------------------------------------------------------------
第二步﹕傳新人
之後白紙扇大叫﹕「傳新人﹗」把守門口的「天佑洪」人物﹐循例盤問﹐當然事先已「綵排」。新人過關﹐由「執事紅棍」派清香一枝﹐然後下跪﹐高舉過頭﹗
--------------------------------------------------------------------------------
第三步﹕三十六誓
「執事紅棍」提出大刀﹐以刀背輕拍「新馬」﹐然後大聲傳諭洪門<三十六誓>﹐<七十二例>﹐如有違反便要受家法「三刀六眼」。每名「新馬」循環前述﹐然後進行另一儀式... --------------------------------------------------------------------------------
第四步﹕斬鳳凰
「執事紅棍」提出生猛公雞﹐手執大刀﹐背誦鳳凰詩﹐唸畢手起刀落﹐雞頭墮地﹐再以七分白酒承接雞血。上至「壇主」﹐下至「新馬」皆指頭沾血﹐口內一啜﹐代表「滴血為盟」﹐至此禮成。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三合會之歷史及演變過程

三合會之歷史及演變過程

反清復明 洪門確立 「三合會」又稱「洪門」﹐是由「天地會」演化而來的幫會﹐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因為會員都「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所以稱作「天地會」,是清代的民間秘密反滿清社團。最早是明崇禎四年(西元1631)進士洪英的門生蔡德忠(後稱洪門前五祖)主倡。明亡後,蔡德忠隨鄭成功退守台灣,順治18年(西元1661),提議在台灣效法梁山開立「金台山」、「明論堂」,成為洪門第一個山堂組織。為了發展抗清勢力,蔡德忠又帶了四位幫眾化裝至福建莆田縣的九蓮山少林寺,投靠方丈智通為僧。雍正即位後,聽聞「少林寺內教授法術,意圖謀反」,便派了三千兵勇火燒少林寺,蔡德忠幸好逃脫成功。(註﹕蔡德忠在順治四年提議成立洪門組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火燒少林寺已是雍正時期﹐蔡德忠豈能在世﹖這仍存疑問﹐有待考究)蔡德忠輾轉到達湖北,與辭歸的翰林院學士陳近南,共圖反清復明大業。雍正12年(西元1734)7月25日,由陳近南主香,諸人在紅花亭結義,會眾以先來者為兄,後來者稱弟。因為尊崇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洪武」,所又以「紅花亭」為兄弟出生之地,「結盟日」為兄弟誕生之日,「洪」字為結盟之姓,又把「洪」字拆成「三八二十一」,作為會眾相認的暗號。這次聚會稱作「洪家大會」,而「洪門」的稱號於焉正式開始。 據說「洪門」有另一意思,是清人入關後,漢人失去中土,所以將「漢」字去掉了「中土」,就剩下了「洪」字,作為此一會眾的稱號。至於天地會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說:「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 術語暗號 秘密反清 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舍生赴義,屢赴屢蹶,與虜拚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勢已盛,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後起者可藉為資助也。此殆洪門創立之本意也。」何正清〈略論天地會的起源〉認為,天地會受道教影響極大,明末正是道教勢力逐漸坐大的時候,從萬曆年間到清朝初年天地會逐漸形成。所以清初順治初年,「異姓結拜兄弟者,……處以鞭一百」亦因此天地會自有一套術語,稱入會為「入圈」或「拜正」,會員稱「香」或「洪員」,會中密秘文件稱「衫仔」,銀元稱「瓜子」,銅錢稱「芝麻」等等。至於見面的相認暗號,最簡單的就是「見人伸三指,口稱五點二十一」,以代表「洪」字的拆字法相認。另外,在衣著、鈕扣、髮辮盤法、以及取茶、點煙、飲酒等方面,都有一外行人不注意,而會眾一看即知的特殊約定。現時三合會不少術語﹐手勢及暗號多有改變甚至失傳﹐相信不少幫會會員已不懂古時術語﹐手勢及暗號。 天祐洪立 易名三合 乾隆14年(西元1749),洪門在廣東惠州的高廟溪集商起義。此時陳近南已殉,眾人推蘇洪光為主帥,蘇遂改名為「天祐洪」,組織亦改名為「三合會」,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月為兄弟,取其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一之義。三合會連戰皆捷,勢力大盛,因而四川總督派兩親將詐降,「天祐洪」也未加問詢,就列編為第四、七兩排副軍。結果在戰況激烈的重慶一役,由於兩親將的內應倒戈,義軍差點覆亡。此後,洪門建制忌編四、七兩排,改由女將擔綱,稱「四姊」、「七妺」,並重訂幫規,嚴防奸細。 組織嚴密 幫規森嚴 三合會入會儀式又叫「開香堂」,一般都選在僻靜的寺院內,於夜間舉行。寺中大殿掛上關羽夜讀《春秋》像,兩旁設十二把交椅,儀式極為繁瑣嚴肅,要考三大信條,即「忠誠救國」﹐「義氣團結」﹐「仗義鋤奸」等。幫規禁律也特別多﹐內容分為三十六誓﹐七十二例外,還有十大幫規、四條誓約、八條處罰。 十大幫規是:1.不准洩露幫務;2.不准同幫相殘;3.不准私下搶劫;4.不准違犯幫規;5.不准引進匪類;6.不准調戲同幫婦女;7.不准扒灰倒籠(亂倫);8.不准私吞財貨;9.不准違抗調遣;10.一旦進幫,不得出幫。 如果違犯了任何一條規定,都要受殺頭的懲罰。考問通宵達旦,百問百答,準確無誤,才算合格,才發給寶票,正式成為會員。而現時「洪門開堂大典」已有所改變。只有三十六誓﹐七十二例仍有保留(詳看《洪門開堂大典》部份) 入會幫徒禁止投入清幫,不得吸收下九流入會。組織主要按《金台山實錄》建制,分仁、義、禮、智、信等五堂或五旗。每個堂口又各設內八堂、外八堂執事,合為堂口的領導中心。一般建制分為十排,用以區別地位高下。一排稱大哥或大爺,包括山主、副山主、香長、盟證、坐堂、陪堂、刑堂、執堂、禮堂、管堂、護箭、護印、新服(心腹)等。二排稱聖賢二爺,負責謀畫;三排稱當家三爺,總管財務;五排稱管事五爺,負責總務;六排稱化冠六爺,負責巡查;八排稱賢牌八爺,登記功過;九排稱江口九爺,管理人員與陞遷;十排稱轅門,負責雜務。第四、七排大多由女子擔任,四排多為兄弟之妻,「金花四姊妺」;七排多由未婚女子充任,稱「銀花七妺」。(「四朵金花」﹐「七姊妹」由來據說與此有關)從新服到第十排,除開四、七兩排,就是外八堂。兄弟的排位不固定,可以因功提升,最多可以連升三級。而現時香港三合會幾經變化﹐山堂林立﹐古時職位名稱及職能亦因此更改﹐或有所變動。(詳看《三合會職位名稱及典故》部份)

三合会

三合会

三合会,是历史上著名的反清复明的组织,始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现在实质上的三合会已经不存在,由于很多华人黑社会组织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三合会,所以现在,尤其在香港,一般用来泛指华人黑社会组织。三合会,以前叫做洪门三合会,据说是1760年在中国成立的著名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在广东地区的一个分支。其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广东省有北江、东江、西江三条江,故名三合会。另一种说法称当初洪门创始人陈近南与清兵战死于惠州一带,接班人天佑洪英领导有方,人马很盛,号称天时地利人和,故曰三合会。因此该组织使用三角形作为其标志。洪门子弟在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作过贡献,近代三合会由于再没有崇高的政治理想维系,已逐渐演变成从事非法活动的集团,以牟取金钱利益。而三合会的英文名“Triad”,是由在香港的英国当局根据其名称和旗帜命名的。三合会 职位典故编辑本段四八九:即龙头,又称坐馆,为社团最高领导人。四加八加九等于廿一,再加三八为一个“洪”字,意指“洪门”龙头大佬。 四三八:即二路元帅,每堂口设一名,二路元帅如非坐馆有职无权。亦有退任坐馆受会员爱戴,被推举为二路元帅。 四二六:即红棍,四乘二十六加四等如一百零八,意指水浒传一百零八个好汉,其中武松手执红棍,因而得名。此职获帮会授予洪棍。通常是说四加二加六等于十二,底数简称“十二底”。伺职金牌打手。众“红棍”中最出众则为“双花红棍”。 四一五:即白纸扇,四乘十五加四等如六十四,意指易经六十四篇,心明术数之意,术士多有白纸扇在手,因而得名。通常是说四加一加五等于十,底数简称“十底”。负责文职,讲数,通常亦负责社团财务管理。 四三二:即草鞋。四乘三十二加四等如一百三十二,明代末年一百二十八名和尚及四名平民合力抵抗西鲁族人入侵中原,和尚多穿草鞋而得名。底数简称“九底”,负责对内外事务之联系。 四九:经入会仪式入会者则为“四九”,四乘九等如三十六。所有入会会员必需背诵“洪门三十六誓”而得名。入会三年不当升级者则被称为“老四九”。 蓝灯笼:有意入会而未经仪式之会员,初头只需简单向社团表示效忠,一但入会就即系代表以前既自己而死,等良辰吉日举行入会仪式就“重生做人”,传统中国人死后家门外都会挂蓝灯笼,故“蓝灯笼”全名为“挂蓝灯笼”。 早年三合会的入会仪式十分繁复,但潮流兴一切从简,近年三合会入会仪式亦不例外,加上为避免被警方容易发觉及掌握证据,新一代三合会会员入会仪式亦以从简为主。三合会 字辈帮规编辑本段帮规禁律除分为三十六誓,七十二例外,还有四条誓约、八条处罚、十大帮规。 十大帮规: 不准泄露帮务; 不准同帮相残; 不准私下抢劫; 不准违犯帮规; 不准引进匪类; 不准调戏同帮妇女; 不准扒灰倒笼; 不准私吞财货; 不准违抗调遣; 一但进帮,不得出帮。 联络术语 帮内有一套特殊的表露身份、秘密联络的固定术语,包括诗句、暗语、手势、特殊记号等。现时三合会不少术语,手势及暗号多有改变甚至失传,相信不少帮会会员已不懂古时术语,手势及暗号。在香港,大多以“三合会(triad)”来指代当地的黑社会。香港三合会是一个存在历史颇长的华人秘密会社,三合会泛指由华人组成的黑社会组织,是从事有组织犯罪活动的秘密帮会,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法机关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较大的三合会是由老练的匪徒组成的犯罪集团,其形式与黑手党等西方犯罪集团相似。

孙中山基站-裕荣莊「洪门会」私会党聚首地





随本头公巷拐弯,在右方排列的单调矮楼店铺,是建自十九世纪初页的历史遗产。此地曾是马来人和苏门答腊人集中区。十九世纪中,华族侨胞才
入乡随俗在此地兴建当时算是领尽风骚的店屋。在右方建于1870年门牌
102号,髹上浅蓝色漆油的便是「裕荣莊」,门樑上还有「思妮护旧续奇
缘,孙文革命在此家」的对联,业主已由当年谢氏宗亲的授託人谢裕生先生转为目前的邱思妮女士。这座故居仍然保存着极具历史艺术的雕塑木帘和优美绝伦天窗的原貌。

裕荣莊曾在1909年至1911年期间,成为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国父督军施令基站,以及东南亚海内外参与反清复明使命的「洪门会」私会党聚首地。本邦华侨皆大力支持孙国父反抗满州朝廷和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抬头。中国终于1911年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孙中山先生众望所归,出任首任临时总统。

会馆会党纷纷设立

会馆会党纷纷设立

较早时期成立的会馆,多与私会党组织脱离不了关系。同乡团体,从故乡带来家族制度以及一切风俗习惯,会党亦是其中之一。 会党对党员来说,是有绝对的义务,无条件扶助的团体。当权者认为,可以利用为支配的工具;农民和劳动者认为,是结合同人再好没有的组织,革命家亦认为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马来亚槟城的福建公司,和海山党大伯公会,有近于表里为一的关系;广汀会馆,宁阳会馆和义兴党,亦有不能分离的联系。 若以县会馆而论,新加坡宁阳会馆的创办人,在义兴党的洪家祠中,安有牌位。无疑的同乡团体具有封建性格。同时孙中山在华侨中,能够组织同盟会,原因就是可以动员私会党,所以会馆事业,是有利维持封建社会的秩序。 除了地缘性的同乡会,血缘性的宗祠外,亦有一种被认为是商工基尔特和职工基尔特组织的业缘性团体,如建造行、兴和打金行、鲁班行等。 今崛诚二研究马来亚华团的结果,他发现到英殖民地政府鼓励带有商业性质的基尔特组织,包括同乡会和宗祠在内,一个有名望的人,可以一身兼数职,而成为一方领袖。 当英国发现私会党的组织已尾大不掉,且渗入一些早期的会馆(前称公司)时,乃改絃易辙,通过扶持会馆、宗祠和商团来取代会党(私会党)的地位。廿世纪初叶,华团应运大量而生,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英国人也希望有名望的温和派华人领袖,特别重视受英文教育的侨领,来领导社团,直接归属英国统治,而又协助政府推行政策。 就拿槟城来说,嘉庆5年(1800年)建立了广福宫(广东及福建人合作)后,又于光绪12年(1886年)在毗邻,挂起了市政府招牌的平章会馆,商业基尔特的机能,已称为近代化了。 所谓平章,乃“平章百姓”,“同平章事”的意义,由广福二帮人组成,目的就如前述。此种结构用以取代私会党早期的机能。 从教育、报业及华团三方面的发展来看,其对封建制度的维护表露无遗。 尊孔学校及孔教会的中华学校,即旨在推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华文报宣扬封建文化也有其功效;华团拜祭神位,除削减私会党力量外,亦在于巩固封建体系。 虽然这些发展和所传播的政治意识,不全然与英国政治思潮相符合,但并未危及英国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也就任由华人的政治思潮自行发展。 不过,英人认为,通过法律的控制,对于华人的政治意识的控制是有效的,更何况当时,华人并无驱赶英国人的观念,只是侧重在经济发展和谋生,在政治上不很关注中国的政局变化,但上层份子则以取得官衔为荣耀。 第一位获得官衔的华侨是新加坡的章芳琳,时为1869年,所得的官衔为道官,以褒奖他慷慨献捐福建省的防务基金。之前,海外华人得不到“皇恩”之赐,是满清政府对海外臣民,采取敌视态度的一种表现。 满清当局一向把海外华人看成罪犯或中国文化的背弃者。但到19世纪末,清朝政府对华侨政策,发生重大的变化。1893年颁布的一项通令,对华侨撤消传统的限制和惩罚,并献议保护那些回返祖国的华人。通过捐款而授予官职是一种拢络的手法,以使侨民忠于满清帝国。这是因为清廷在后期的经济出现危机,不得不借助海外华人的经济力量。 演变到后来,鬻官之举成为清朝确保华侨效忠的一种手段,后来被利用做为一种政治武器,以对抗保皇党和革命党在新加坡、马来亚华族社会的影响力。

槟城第一次私会党暴乱

槟城第一次私会党暴乱

根据历史记录,在1867年时,槟城暴发了为期10天的大械斗(8月3日至14日),它起因是私会党火并,两派都有华人和马来人,因此不是种族暴动,而是私会党的恩怨与争权夺利,罔顾民生。英政府后来设立调查庭,但未见公布死伤人数,不过却促使政府对私会党采取全面镇压行动,且谕令所有社团必须登记,以防范于未然。
十九世纪之惠州公司

惠州会馆的名字也极早出现在英殖民地初期的资料,它与许多会党同期并存。1825年海峡殖民地记录文件第101卷(STRAITS SETTLEMENTS RECORDS,VOL 101,1825)槟城警察长(SUPERINTENDENT OF POLICE)R.CAUNTER在调查槟城乔治市华人会党和会社後曾列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并不把会党和会社分开,这和当时海峡殖民地政权对这方面的认识有关。R.CAUNTER把所有的组织一概称为会馆,也可能是当时华人乡会,在缺乏法律秩序维持安宁的时代,不能不带着武装性质。关打氏的名表中并没有附上中文译名,所以後人就必须推敲组织与个人的真实汉字名称。後来利昂康伯氏(LEON─COMBER)写的《马来亚的华族私会党》(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1800-1900)曾引用这份资料把它们当作是槟城华族私会党的七个最早组织──结果“惠州公司”也因而被归纳为私会党。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5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5

從華文教育和華文報業的發展,即可見諸一斑。在當時清廷的政治思潮影響下,華人對文化和教育乃告熱心起來,雖然於1729年,清代雍正間,檳城設有一所五福書院及1888年(光緒十四年戊子)又設一間南華義學,但屬於私塾性質,學校規模尚未形成。 第一間的正規華校,當推建立於1904年(光緒卅年)的檳城中華學校,接著雪州有尊孔學校,霹州有育才學校之設,此風一開,全馬各地紛紛興學辦校,教育風氣至為蓬勃。(13) 華人辦學,沒有得到英殖民政府的資助,完全是在自力更生的情形下,傳播華文教育。直到1920年,英殖民政府實施一條法令,要求對學校及教員進行登記和統制,並對華校實施津貼制度,雖只限海峽殖民地及馬來聯邦,而馬來屬邦不包括在內,不過華人還是不斷發展華校。 據巴素博士統計,1938年,單在海峽殖民地與馬來聯邦的華校生逾9萬名,英校生有2萬7000餘名。換句話說,讀華校的人數遠超過英校的數目。 同樣的情形,也反映在華文報業的興起。雖然馬來亞的第一份華文報,是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是由教會主辦,富宗教色彩,前後刊行六年半,但真正具有規模和有啟迪作用的是1880年在新加坡開辦的《叻報》。 它是一份形式較多樣化的華文報,創辦人是薛有禮,一位土生華人。他受過英文教育,但對中華文化酷愛,陳蒙鶴女士在《新加坡早期的華文報,1880年至1912年》的英文專書中,對《叻報》創辦的動機曾分析,她認為不是為利,而是為推廣中華文化,改進華人社會風氣,且具有愛國意識。 《叻報》內容包括新聞、社論、通訊及廣告。新聞有本坡新聞、外埠新聞及國際新聞,前後刊行51年,第一任主筆葉季允,乃被禮聘南來主持筆政,達41年之久。(14) 學校和報紙俱是傳播智識和文化的所在,對於政治思想的灌輸,也是至為重要的工具。因此,從早期的華校和華報性質看來,清廷所要宣揚的是一套維護帝制的封建思想,對於儒家學說的重視,不遺餘力,目的是要鼓起華人對清廷的效忠和跟隨保守的政治潮流。 必須提起的是華人社團,在促進民族意識和保護會員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認為,華人社團的組織是伴隨華人南移的產物,雖然它很早就存在,但因早期私會黨的勢力龐大,支派很多,以致成為華人社會的“保護者”,社團的重要性也就相對減低了。 直到英殖民政府在1890年對付私會黨組織後,公開註冊的社團便如雨後春筍而起,取代私會黨的作用。 當然,這不是說社團較私會黨發源遲,而是其功能在較後期才表規出來。馬六甲的青雲亭是華人最古老的結合組織,檳城的廣福宮,建於1800年。 初期,廟宇與地緣性存有混一的跡象。1801年,檳城嘉應會館的前身“仁和公司”成立,建築為廟宇,檳城的廣汀會館前身為“廣東公司”,成立於1801年。馬六甲的應和會館成立時,初稱“梅州眾記公司”,1825年改稱為“應和公司”,嗣後始再改為“應和書館”。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4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4

後者是在李鴻章提督指揮下的法越戰爭時期捐獻的(清廷支持越南,以阻止法國威脅中國安全)。滿清政府為酬答他的捐獻,特封賜予‘二品官’銜頭。這又顯示早期的華人領袖,有部份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清廷的。 1877年,英政府任命白麒麟 (WALTER ALEXANDER PICKERiNG)為華民護衛司,是為英人直接干預華人事務之開始。 華民護衛司亦為社團註冊官。1882年危險社團法令生效後,宣佈海山公司為非法組織。1889年社團法令通過,1890年,海峽殖民地政府援引新的社團法令,封閉所有華人私會黨組織,並將一部份私會黨徒驅逐出境,所有的社團必須重新登記才能公開活動。 同時,就在英國設立華民護衛司的同一年(1877年,即光緒3年),清廷也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首任領事為胡亞基。 1890年,清廷接著在檳城設領事館,首任領事為張弼士(張振勳)。領事館的設立意味看清廷認定當地的華人是它的子民,因此有受保護的必要,而在這方面與英國的華民護衛司制度起了衝突。因為英國認為,住在馬來亞的華人必須接受英人的統治,無其他勢力可以在殖民地施行治外法權。(12) 英國堅持不讓清廷對華人發生政治影響,只是允許通商的連系,以致兩者關係不能協調,且演成一種政治對抗。但是,鑑於華人的傾向,清廷在喚起華人對中國的關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中一個實例,是一位新加坡富商陳金鐘獨捐4000元,給清廷作為救濟飢荒基金。 很顯然的,清廷對英國的妥協,只委當地人出任總領事,而不是由清廷遣派,是進一步的激發當地華人對清廷的效忠,雖然是住在英國統治的地方。這種通過領事館的活動,使清廷佔了優勢,尤其是在政治意識的灌輸,儘管當地的華人服膺於英國的法律。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3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3


檳城於1867年也發生在三合(義與)與督公(大伯公)之間的毆鬥,竟展開十日大械鬥,使全市陷於癱瘓。 然而最為重要者是拉律的第三次暴動,終於啟開英政府干涉聯邦內陸的序幕。署名的邦咯條約就是於1874年簽署的,英國的參政司制度是逐一推進半島內陸。 私會黨的政治意識是隨著首領而發展的,他們曾反對英國的施政,也抗拒任何對他們利益的約束,更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國。 但是狡黠的英國統治者,在這方面是隨機應變的,當無法鎮壓時,便採取攏絡手段,例如義興黨和白旗會(WHITE FLAG,由馬來人及印度人組成)的領袖陳亞炎被委為甲必丹,而海山黨三合會首領鄭景貴,也同樣出任甲必丹,他們之間既是敵對,但在拉律事件後,也有合作的地方,在霹州議會上為華人利益據理力爭。 甲必丹亞貴(鄭景貴)和陳亞炎,身為華人社會的代表人物,始終不把個人利益放在大眾利益之上。這二位舊敵表現出一種令人仰慕的特性。自從兩黨糾紛媾和之後,他們欲變成親密朋友。 據知,陳亞炎後來成為鄭亞貴第四子的契爺,這個孩子就是有名的鄭大平。(11) 儘管私會黨存在著違反法律乃至不良的記錄,到了1877年被政府控制其活動,但私會黨並不因此而絕跡。在19世紀下半葉,仍然在政治潮流的衝擊下,表現其不定動向。 不過,在華人社會的公開影響之下,已讓位於合法的華團組織了。 綜而觀之,私會黨當時的政治潮流不是傾向西方的,因此他們與英國的合作除了保護既存的權利外,領袖更想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一般而言,他們繼承了舊中國的傳統和宗教。譬如檳城海珠嶼的大伯公張理,即被認為是最早來檳的華人,因此拜神成為華人思想的重要部份,封建的意識十分濃厚,同時也由於華社自成一體,對於街道的命名也與英文的意思截然不同。 由此可以想像,他們是在英國的殖民地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社會。不過,他們已缺乏“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現實主義已經取代他們對於理想的追求。 尤有進者,加上賭博與抽鴉片大行其道,華人的思想即被麻木,而對政治顯然不熱忱,除非是關係到切身的利益,才起而反抗。利益的衝突和爭奪,及對工人的剝削已使私會黨變質,而在後來的社會發展中,成為一種絆腳石。 不過,這些私會黨不盡然已無政治意識,尤其是任首領的,或多或少存有對中國的關心。鄭景貴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在發跡後,偶爾返回家鄉,捐輸救濟中國水災及戰爭救濟金。
孫中山與卡加利洪門執事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2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2



他們的初期組織結構是:海山與義興,散佈於殖民地各處,會員均服從會中領袖的命令及約束。他們稱其領袖為大哥,這些私會黨分作四個、八個或十二個主要幹部,然後分成許多支派,每個幹部及每個支派,都有一位頭目管理。 從唐山(中國)南來的移民,叫做“新客”,他們來到任何一個地方時,這些會便派人邀請他們入會,假如他們拒絕的話,便會受迫害。 由此可見,早期的華人結幫立會,在表面和名義上是講求兄弟義氣,有福共享,有難同當,但實際上卻是領袖在培植勢力,以向英殖民政府爭取更大的利益。 在政治方面,他們是沒有濃厚的傾向,雖然標榜“反清復明”,但在利益爭奪底下,私會黨已淪為爭奪地盤的組織了。 儘管如此,英人還是沒辦法控制他們,以致巴素博士形容私會黨組織是“政府中的政府”,儼然是馬新華人的“統治者”。 萊佛士的私人秘書文西阿都拉在其自傳中,有描述私會黨強制華人入黨的情形,迫使他們就範,否則受到毒打,甚至被殺害。 以當時的情形看來,南來的華人一無所有,他們別無選擇,只有被迫參加這些私會黨。根據史載,私會黨後來竟分成兩大派系,一為義興,一為海山。這兩大派系吸納不同省籍的人士,且以拉律的暴亂為最嚴重的衝突實例。 霹靂的暴動也稱拉律暴動。拉律以產錫聞名,起初歸海山黨人開採,首領是鄭景貴,地盤是在吉利包礦區(即今太平監獄地),另在太平甘文丁,則歸義與黨人所發掘,首領為蘇亞昌。兩黨為利而爭,兼之籍貫互異,“義與屬粵之四邑,海山屬閩南五縣”。(9) 另一說法,義興以廣府人為主,海山以客籍人為主(10)。首次暴動發生於1862年,繼之1872及1874年再發生第二及第三次暴動。 私會黨鼓起暴動之前,已斷續在各地發生暴亂,如新加坡、檳城、馬六甲以至砂勞越,例如新加坡1851年的大暴亂,起因於私會黨不滿一些華人改奉天主教,結果造成500人喪生。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1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1






如果說,英國人先是借助當地的華人領袖或有地位的人來控制華人社會,以為英殖民政府牟利,那麼到後來英國人則是利用私會黨魁來擔任甲必丹,以駕馭華人社會,監督他們和灌輸大英帝國的思想。



私會黨傳入馬來亞,也是與中國移民同一時期。根據巴素博士說:“馬來亞華人私會黨,大體來說,出於天地會分脈,亦稱為洪門或三合會,在中國已生存有好幾個世紀,原本屬於宗教或慈善自助的團體,而在滿清時,具有‘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

三合會大約是成立於1674年,即清朝入關後約卅年。他們打起“反清復明”的旗幟,並發願:“嚴守祕密,歃血飲酒,結為義兄弟”。(6)
檔案顯示,在檳榔嶼開埠後的十三年,即1799年,私會黨已在檳城公開活動,且曾鼓起暴亂。據檳榔嶼的海山會領袖劉亞昌供述,1825年,他們已備有300隻小船,結集1萬5000暹人,1000華人及8000馬來人,準備在檳起事。(7)
如果此說確有根據,那證明早期的私會黨,也擁有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政治思想,但因力量不足,有需借助暹人的支持。 不過,歷史資料也指出,華人並不真正支持暹羅入侵,有的支持吉打蘇丹所展開的維護尊嚴和地位,確保吉打安寧。吉打州,早年某些華人領袖對馬來王室的效忠,幾乎變成了傳奇的故事。 李氏兄弟(李欲修及李欲正)和甲必丹戴春桃(又名戴春華),對當地社會的忠誠服務的事蹟,長久遺留在本世紀初葉當地人民的記憶中。(8)

1821年暹羅佔據吉打,迫使大批馬來人集體逃往檳城和威省。但吉打蘇丹在當地人民,包括華人的合作下,維護社會秩序和應有的權利。直到1909年,英暹條約簽署後,吉蘭丹、丁加奴、吉打及玻璃市的宗主權歸英國。

私会党的由来-天地会、三合会、洪门

私会党的由来-天地会、三合会、洪门
http://b.imagehost.org/0295/nihugftyugiho.jpg
1911年,孙中山与温哥华洪门会员摄于士丹利公园


天地会、三合会、洪门,三者实在是同一组织,只是因为环境或地域的不同,有时才使用了种种不同的名称。天地会是福建台湾一带的称呼,到了两广和港澳,则通常称为三合会。在南洋各地最初也称三合会,到了后来,为了适应殖民地的法令,才改称为义兴公司。 三合会在南洋各地活动的开始,是由于在中国本士受到压迫,也就是林爽文、朱一贵等人在台湾起义失败后,这是乾隆年间的事。从此三合会的势力才逐渐南移,从安南、缅甸直到马来亚、苏门答腊一带。自1618年以来,三合会在南洋便进入全盛时代。虽然说槟城在最早的年代,华人社会并无私会党存在的记录,但在莱特开埠后将近八年的1794年正月,却使他注意到华人移殖者秘密结社的倾向。他曾有记录说:。‘华人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组织党派和结社,以反对他们不能同意的政府条例。

洪门大佬-司徒美堂


洪门大佬-司徒美堂

1868年,司徒美堂出生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2岁为生活所迫随乡人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在唐人街一家餐馆做杂工。当时,为了保护自己利益,很多华侨加入了洪门致公堂等组织。洪门致公堂是当时北美华侨下层群众的一个最大的民间结社组织。它以“忠心义气、团结互助”为信条,以“反清复明”为旗号。1885年,17岁的司徒美堂拜堂盟誓,加入了洪门致公堂,走上了一条影响他一生的道路。   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因脑溢血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9岁。10日,公祭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七百多人出席公祭。灵前摆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送的花圈。周恩来亲自主持公祭大会,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如此隆重的公祭仪式,解放后罕见。这是对于这位“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华侨老人的最高褒扬。

私会党的由来-致公堂


私会党的由来-致公堂
http://b.imagehost.org/0295/xghe.jpg
中国博物馆中的洪门摆设

致公堂是三合会分派之一。三合会又称三点会,原来的总名叫天地会。对外称为“天地会“对内则自称“洪门”,“洪门天地会”.才是它原来的名称。1902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毅然加入“致公堂”,主盟人封中山先生为“洪棍”,意思即为洪门的元帅。 天地会、三合会、洪门,三者实在是同一组织,只是因为环境或地域的不同,有时才使用了种种不同的名称。天地会是福建台湾一带的称呼,到了两广和港澳,则通常称为三合会。在南洋各地最初也称三合会,到了后来,为了适应殖民地的法令,才改称为义兴公司。 三合会在南洋各地的传播,是跟随前来开发的华人一同落地生根建立起来。最初在南洋的荷、英属各地,三合会的力量不仅在各地华人中间发挥了团结扶助的救济作用,并且因“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曾给当地殖民政府一面用来离间华侨与清政府的关系,一面又利用为间接华侨的工具,无形中形成了“王国的王国”、“政府中的政府”。到了各殖民政府自己的统治势力稳定以后,对于华侨的管理,遂不免处处与三合会势力发生冲突。三合会对于华侨在海外,遂渐渐被目为一种非法的妨碍治安的组织了。有些地方,因为压迫过甚便转入地下。有些则为适应环境,改头换面。这就是三合会在新加坡和槟城一带改称为义兴公司,或致公堂的由来。巴素博士在马来亚华侨史说:“三合会的组织,计分为大哥一人,查账二人,教导一人,保举二人,执事一人,参事者十人,财政一人,招待正副一人,此外代理,送信,巡风及征募人等。”又说:“华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他们都把私会党带去。”在当年来说,的确是事实。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照顾,便自行结合在一起,以寻求必要的保护。于是渊源于中国的“天地会”秘密结社便在华人社会中出现。因此那时的华人领袖几乎大多数都与私会党有关的。

槟城私会党活动最早在1799年


槟城私会党活动最早在1799年
http://b.imagehost.org/0296/tvyhj.jpg

义兴公司'名义张贴的布告
在槟城私会党活动最早的1799年,私会党就曾公然藐视当局的行政,并发生暴动。1825年间,曾与暹人秘密谋叛,并派人到乔治亚公开纵火,到处制造暴乱。最初期,私会党总部是在槟城,基金必需向外界鸠收。对象是商店、娼寮、烟馆、赌馆、小贩、酒馆(酒肆),这年代已有义兴、和胜、海山、华胜等私会党公开存在,但活动都是秘密的。它的组织统称为“公司”。直到19世纪初期,华人社会几乎完全为私会党所控制。可是因为利害冲突,也逐渐与当地政治势力发生了对立。虽然再度变更组织,改换名称,也终于避免不了被法令取缔,直到1890年6月间,政府下令义兴公司限期将名册、用具、印信缴呈,解散组织。三合会在马来亚成为非法结合,不能再公开露面了。虽然如此,变相的致公堂在这时应运而生。

资料来源:槟城某社团

槟城最早的私会党活动

1799年-槟城百年私会党,天地会、三合会、洪门、小三王、青帮(多图)
目录--------------------------------------------------------------------------------------------
01# 槟城私会党活动最早的1799年
05# 私会党的由来-致公堂
06# 私会党的由来-天地会、三合会、洪门
07#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109#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210#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311#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412# 私會黨崛起爭勢力
Part 513# 洪門图片
14# 天地会会钱-天地会创始人
16# 十九世纪之惠州公司
17# 槟城第一次私会党暴乱
18# 会馆会党纷纷设立
20# 孙中山基站-裕荣莊「洪门会」私会党聚首地
29# 小三王掀起腥風血雨自取滅亡
31# 天地会诞生地-高溪观音亭、高溪庙
32# 三合会
33# 三合會之歷史及演變過程
34# 洪門開堂大典
35# 古時的三合會暗號及隱語
36# 洪門三十六誓
37# 致公堂的初期槟城活动
Part 139# 致公堂的初期槟城活动
Part 243# 洪門哪裡來?
48# 名英祠
52# 旧中国势力最大的黑帮--------青帮